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許哲維醫師
什麼是周邊神經?
神經是大腦傳達命令的最主要渠道,主要可以分為中央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。
中央神經系統顧名思義,是指腦部以及脊髓,主要功能是把外界的訊息,轉化為我們的認知。
周邊神經系統的功能,主要是傳達並執行中央神經系統命令,以及傳回周邊所接受到的訊息。中央神經系統就好比一個國家的中央主管機關,周邊神經系統則是地方機關,兩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周邊神經依照功能別,可分為運動神經、感覺神經、以及自律神經,如果運動神經出了問題,將會導致行動不便;若是感覺神經發生異常,則會有麻木或疼痛的現象。
周邊神經病變有哪些症狀呢?
周邊神經病變(Peripheral neuropathy),主要會造成虛弱無力、麻木或是疼痛,這些症狀通常會發生在手腳的肢端末梢,但也有可能影響其他遍布神經的區域,例如消化、排尿系統等。
那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的病況呢?患者可能會感覺到下列情形:
手指或腳趾有漸漸麻木,如細針刺的麻、痛感,惡化時這種感覺可能會蔓延到手腳。
出現多種體感性疼痛,如銳痛(sharp pain)、刺痛(jabbing pain)、搏動性疼痛(throbbing)或灼痛(burning pain)。
觸覺過度敏感。
不該引起疼痛的動作卻感到疼痛,例如站起身讓腳部承受身體重量時、或蓋上棉被時。
失去控制肌肉的協調感,造成肌肉力量減弱或跌倒的情況。
感覺手或腳穿戴上了一層薄薄的手套或襪子,但實際上並沒有穿戴。
周邊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導致的麻痺
如果是自主神經受到影響,則可能會有以下症狀:
對高溫的忍受度下降。
汗腺分泌異常。
腸道症狀。
血壓下降,導致暈眩、頭重腳輕或昏昏沉沉。
有哪些因素可能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?
周邊神經病變的原因相當多,與患者自身健康狀況相關的如下:
自體免疫疾病,包括慢性脫髓鞘性神經炎(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, CIDP)、乾燥症/修格蘭氏症 (Sjogren's syndrome)、格林-巴利症侯群(Guillain-Barre syndrome)、紅斑性狼瘡(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)、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,以及血管炎(vasculitis)。
糖尿病。這是最常見的原因,根據統計約有50%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神經病變。
感染性疾病。肇因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,如伯氏疏螺旋體感染所造成之人畜共通的萊姆病(Lyme disease)、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的帶狀疱疹(shingles)、EB病毒、B或C型肝炎、漢生病(leprosy),白喉及愛滋病。
遺傳性疾病,如夏柯-馬利-杜斯氏症(Charcot-Marie-Tooth disease, CMT),是一種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,其致病的基因目前已知的有70多種,根據基因及症狀嚴重程度的不同,分為多種類型。
體內的腫瘤。不論是良性或惡性的腫瘤,都可能會壓迫到神經。有些癌症可能會誘發體內的免疫反應而導致神經病變,屬於腫瘤伴隨症候群或腫瘤附屬症候群(paraneoplastic syndrome)的一種。
骨髓性疾病。主要由骨髓性疾病造成血液中的異常蛋白質(monoclonal gammopathies)堆積所誘發,如骨髓瘤(myeloma)、淋巴瘤及較罕見的澱粉樣病變 (amyloidosis)。
除了自身疾病引起之外,生活習慣或外在因素也可能造成周邊神經病變:
酒精成癮。酒精成癮者可能長期有挑食、飲食不均衡的情況,導致維生素缺乏。
暴露於毒性物質。
藥物副作用。治療癌症的化療,例如紫杉醇,是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常見的藥物之一。
因外力受傷而導致的神經受損,如刀傷、車禍或跌倒等。
飲食不均衡導致的維生素缺乏,包括維生素B1、B6、B12、維生素E及菸鹼酸。
周邊神經病變需注意的併發症
周邊神經病變需要密切注意且預防的併發症包括:
燒燙傷。神經受損區域的肌膚可能對溫度不敏感,導致在靠近高溫時沒有適當的反應。
感染。當手腳感覺較弱時,可能不會注意到該部位的傷口。如果有糖尿病病史者,必須定期檢查注意手腳是否有小傷口出現,以便早期消毒及治療,避免感染。
跌倒。虛弱或感覺神經缺失,導致身體失去控制。
如何預防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?
主要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健康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。
飲食多樣性,攝取多樣的水果、蔬菜、穀物雜糧及富含維生素B群的雞蛋、瘦肉、鮮魚、低脂乳製品。
茹素者,可能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等營養補充品,可以與您的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適當的劑量。
適量的規律運動。在您的醫師同意下,保持每周3次、每次30分鐘至1小時的運動
避免暴露於任何可能會造成神經損害的風險因子下,如避免物理性壓迫、抽菸、過量飲酒等。
Reference:
Comments